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数字新能源 · 数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07-08
建设零碳园区是推动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生产力、促进能源与产业融合、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国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建成区等数量众多,既是集聚要素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也是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推动各类园区实现由高碳到低碳零碳转型发展,事关高质量发展和“双碳”工作全局。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这对协同推进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零碳园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零碳园区是我国锚定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竞合博弈日趋复杂。我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刚性增长压力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在此背景下,我国部署谋划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彰显了我国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是我国逐步由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的重要标志。
建设零碳园区是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平台。我国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和蓬勃发展,彰显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但随着绿色发展步入攻坚阶段,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平衡博弈更加复杂。以零碳园区为抓手,加快能源供给和需求一体低碳零碳转型,能够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打造更丰富的场景载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制度供给,不断催生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建设零碳园区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试验场。零碳园区的能源供给必须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模式设计建设,实现能源供需的智慧高效对接。发展零碳园区模式,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规模和比例,缓解电网消纳负担和外送通道制约,有力促进有条件的地区以更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进而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加速新旧能源有序替代。
二、坚持系统集成,加快绿色能源与现代制造深度融合
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在全球绿色发展大势下面临日益严峻的转型压力。同时,我国虽然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各个地区既要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还要在行业和企业之间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加快建设零碳园区,推动绿色能源更有效匹配制造业升级发展需要,既有利于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开发和消纳利用,还有利于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增强应对国际各类“绿色壁垒”的底气和能力。
《通知》以系统集成为导向,强调在零碳园区建设中要协同推进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体推进能源供给和消费转型。一方面,要全面摸底园区及周边可利用的非化石能源资源,与园区用能需求匹配对接,科学衔接绿色电力“身边来”和“远方来”,全面推进建筑、交通用能低碳零碳转型。另一方面,要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变革生产组织方式,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升级发展,促进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更好发展。
三、深化改革攻坚,释放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重红利
当前,我国许多重点产业能效水平、污染物控制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但在深度节能降碳、高比例电气化、燃料原料替代技术、柔性生产制造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跨行业跨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业态创新活跃,可再生能源发电度电成本明显下降,但部分领域存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制约前沿技术应用等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通知》以改革攻坚为导向,以零碳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聚焦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一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前沿示范和创新高点。一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园区示范应用场景,加大综合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低碳零碳负碳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关键领域改革,打通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畅通流动和高效整合的制约瓶颈,推进绿色化与数智化、高端化互促共进,有效降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非技术成本,进一步巩固绿色低碳产业优势,培育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更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四、注重善作善成,持之以恒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建设零碳园区是贯穿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全过程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特点,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现阶段,我国不同类型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尚不均衡,在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预测预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新能源全面入市、绿电直连等关键领域改革也刚刚起步。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格局和能源供需结构持续深刻调整,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好零碳园区建设的“时、度、效”。
《通知》注重零碳园区先行先试和评估总结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项举措效益最大化。一方面,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坚持高标准建设零碳园区,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鲜活经验。另一方面,统筹好发展、减排和安全的关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抓好关键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升级园区基础设施、提升能碳管理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发挥零碳园区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李忠,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田智宇,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行业资讯 | 市场数据 | 产业分析 | 行业智库
聚焦光伏、储能、氢能…
专注于打造产业大数据平台
汇聚平台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欢迎:商务合作/投稿交流/意见反馈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数字新能源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databm.com。(免责声明)
编辑:DataBMAI
监督意见:0571-85871518
投稿爆料:0571-85871518 news@databm.com